书友们,不要错过了!我挖到了一本真正让我彻夜难眠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角色鲜活得就像从书里跳出来陪你聊天。每一页都是新的惊喜,绝对让你欲罢不能。要是你也在寻找那种让人上瘾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就是你的最佳选择,快来一起沉浸在这个非凡的故事中吧!
《汉书译注》 作者:陈朴;徐峰
前言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所著。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史学家班彪之子,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汉书》,撰有《白虎通德论》,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班固在其父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之后虽有扬雄、刘歆等名家为之作续,但大多鄙俗失真,有狗尾续貂之嫌,鉴于此,班彪倾注心力著史。班固时年二十三岁,便离开太学,返乡为父守丧,并仔细阅读父亲遗稿。他认为班彪已经撰成的《史记后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备,布局也尚待改进;尚未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续写。于是,他决定继承父亲遗志,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着手撰写《汉书》。永平五年(62),有人上奏朝廷,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朝廷下诏拘捕班固并且查抄了他的书稿。为此,班固的弟弟班超上书申明其中原委,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负责掌管和校订图书。
班固在上任兰台令史后,便和陈宗、尹敏、孟冀等人共同撰成《世祖本纪》,记述汉光武创立帝业的历史,班固因此升为郎官。他又撰写开创东汉的功臣列传以及平林、新市起义军的事迹和公孙述等人的载记,共二十八篇,这些著述,都被后来官修的《东观汉记》所采用。之后,他又在汉明帝的诏命下继续撰写《汉书》,他决心“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历时“二十余年”,至建初(76—84)中,完成了大部分著述,并且广为流传,“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永元元年(89),南匈奴单于向汉请兵征伐天灾人祸频仍的北匈奴。窦宪因罪惧诛,自求讨伐北匈奴以赎罪。窦太后乃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出征北匈奴。班固为中护军,参与谋议。汉军大胜,出塞三千余里,追至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班固奉窦宪之命,刻石勒功,记汉威德。永元四年(92),窦宪因外戚专权而被汉和帝削除兵权,被迫自杀。班固也因和窦宪关系密切,被罢了官。班家奴仆以往曾仗势侮辱过洛阳令种兢。种兢在窦宪垮台及班固失势后,便将班固逮捕入狱。不久,班固死于狱中,终年六十一岁。
班固去世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汉和帝令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续成之,班昭续成八表,《天文志》由马续奉诏完成。因此,传世至今的《汉书》,历经两代四人,耗时几十年的时间,当然,其中最主要的是班固二十余年心血的结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个别篇章贯通古今数千年(如《古今人表》和十志)。全书八十余万字。在体例上,《汉书》沿袭了《史记》而稍作变化,《史记》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汉书》则是纪、表、志、传四体,改“书”为“志”,舍弃“世家”,体例较为严整。它为断代体正史定下了格局,成为历代正史的滥觞,其后除《南史》《北史》外,均沿用《汉书》的体例。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均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如《汉书》增设《惠帝纪》和贾山、李陵、苏武、张骞等传,创立《古今人表》和刑法、五行、地理、艺文等志。《汉书》中独具特色的内容是“八表”中的“古今人表”和“十志”中的“艺文志”。《古今人表》中罗列了远古至秦朝的数以千计的历史人物,是人们考证古史经常使用的材料。后人对“古今人表”也做了许多研究和考证。“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年学者刘歆所著的《七略》改写而成的。它不仅著录了西汉官府的藏书,而且还分析了学术源流和派别,是我国目录学史上一篇杰出的代表作品。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到东汉时期已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在史学领域站稳了脚跟。《汉书》在思想上倾向于歌颂汉朝功德,维护汉室正统,以正统儒家的眼光来衡量是非,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这种封建正统观念,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同时,班固否定非汉的政权和非帝系的人物。秦末农民大起义对于汉之代秦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陈涉列于“世家”,将项羽列于“本纪”,给予较高的历史地位;而班固则将陈涉和项羽一律列于“传”。王莽建立过政权,且不论其政治得失,就体例而言,也应当入纪,而《汉书》只列于“传”。这些都反映了班固尊汉的正统思想。
《汉书》语言典雅,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词造句都十分考究,语意深奥,与《史记》中平畅流利的口语化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汉书》在问世时就是一部难读的古书,连东汉的大学问家马融也觉得难以读懂,只好拜班昭为师进行学习。为了读通《汉书》,历代的学者做了许多注解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有两部:一是唐朝初年颜师古的《汉书注》,一是清代王先谦的《汉书补注》。颜师古注参考了隋以前二十三家的注释,体例精审严密,有许多独到见解,与《汉书》并行于世。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汉书》,就附有颜师古的注解。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是一部集大成之著作,征引各家的说解广泛而完备,文字史实的考证审慎而翔实,校勘也比较精确,是研究《汉书》的重要工具。此外,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管窥》及《汉书补注补正》,也可以参考阅读。
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为底本,主要参考了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从王继如先生的注本中亦受益良多,在此表示谢意。鉴于篇幅所限,本书选取《汉书》中具有代表性、可读性强的名篇,加以简要注释并译成现代汉语,以飨读者。限于译注者的学识水平,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陈 朴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
在线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