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急得直跳脚,他拍着桌子嚷嚷:"放钱学森回中国?这家伙能顶五个师!"这话可一点儿都不夸张。这个让美国人又爱又恨的科学家,身边总跟着哼小曲儿的姑娘,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歌唱家的蒋英。他俩的故事,得从老上海说起。
钱家老爷子钱均夫和蒋家老爷子蒋百里是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的交情。一个搞教育,一个搞军事,两家住得近,走动得勤。小钱学森打小就爱鼓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拆个钟表装不回去是常事。蒋英那丫头片子更绝,天生一副金嗓子,唱起歌来能把树上的麻雀都引下来。两家大人常开玩笑:"要不结个娃娃亲?"小钱学森红着脸不吭声,小蒋英倒是咯咯直乐。
那年头没手机没电脑,孩子们玩得可野了。钱学森蹲在院子里摆弄自制的木头小车,蒋英就蹲在旁边看。小丫头歪着脑袋问:"学森哥,这车为啥能自己跑啊?"钱学森一本正经地解释什么重力啊摩擦力啊,蒋英眨巴着大眼睛:"听不懂,但你可真能耐!"转头就给他唱起刚学的儿歌,钱学森听得入迷,连手里的零件掉了都不知道。
好景不长,钱学森要去美国念书了。临行前夜,蒋英偷偷塞给他一个绣着梅花的手帕:"想家了就闻闻,上面有我用的雪花膏味儿。"钱学森这个书呆子居然红了眼眶,在甲板上攥着手帕看了一宿的星星。到了美国,他白天泡实验室,晚上就着煤油灯给蒋英写信。有一回做实验差点把实验室炸了,他在信里还嘴硬:"今天又解决了个小问题,就是想听你唱歌了。"
蒋英也没闲着,跑到欧洲学声乐去了。金发碧眼的老外教授夸她:"你这嗓子,不去唱歌剧可惜了!"她心里却惦记着:"要是学森哥能来听我唱歌该多好。"每次登台演出,她总要把最拿手的曲子留到谢幕,想着远方的那个书呆子或许能听见。
1947年,这对青梅竹马终于在上海重逢。钱学森见到蒋英第一句话就露了馅:"你比照片上还好看。"蒋英噗嗤笑了:"书呆子也会说人话了?"婚礼上,钱学森紧张得把戒指掉地上了,蒋英打趣道:"要不我给你做个磁铁戒指?"满堂宾客笑作一团。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那边死活不放人。钱学森被软禁在家,蒋英天天变着法子给他解闷。有天她突然说:"咱们逃回去吧!"钱学森推了推眼镜:"怎么逃?"蒋英神秘一笑:"我唱歌引开他们注意力,你趁机溜。"当然最后没这么干,但这份胆识把美国移民局的官员都镇住了。
回国后的日子更热闹。钱学森整天泡在基地搞研究,蒋英就在家教学生唱歌。有时候钱学森半夜回家,看见客厅里还亮着灯,蒋英在钢琴前打瞌睡。他轻手轻脚走过去,蒋英突然睁开眼:"饿了吧?给你下碗面。"后来我国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钱学森在庆功宴上喝高了,拉着领导的手说:"功劳有我媳妇一半,没有她天天给我唱歌减压,我早愁秃了。"
晚年的钱学森最爱干两件事:一是看蒋英年轻时的演出录像,二是给孙子孙女讲他们奶奶当年多厉害。有回小孙女问:"爷爷,你造火箭和奶奶唱歌哪个难?"老爷子乐了:"当然是唱歌难,我搞砸了还能重来,你奶奶要是唱跑调了,台下观众非得扔鸡蛋不可。"
2009年钱学森去世时,蒋英握着他的手轻轻哼起他们小时候的歌谣。在场的人都说,老爷子走得很安详,嘴角还带着笑。这对青梅竹马的故事,就像钱学森设计的火箭,一飞冲天却始终有根线牵着;也像蒋英唱的歌,余音袅袅,久久不散。
本文就是要传达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没有一点儿不好的引导想法。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
在线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