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圣诞树下的照片,洋溢着幸福的西方夫妇,中间是一个穿着干净裙子的中国孩子。多年来,这就是“跨国之爱”的样板宣传画,看起来光鲜亮丽,仿佛一个签证就能许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但这幅画的背后,可能藏着一间地下室。湖南女孩奥利维亚就是从这幅画里掉进了地狱,2003年被美国家庭收养后,迎接她的不是温暖的家,而是长达十五年的奴役。警方六次上门,都因为所谓的“家庭隐私”而不了了之,养父最终只坐了半年牢。这种事并非孤例,西班牙的阿颂塔案更让人不寒而栗,养母为了钱,亲手结束了养女的生命。
当爱心变成一门明码标价的生意时,一切都变了味。从1992年算起,到2005年高峰期一年送走一万五千名孩子,美国是最大的买家,二十年间“带走”了超过七万名中国儿童。这其中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超过八成的孩子都有特殊需求,要么残疾,要么患病。说白了,这些是在本国领养市场无人问津的孩子。
为什么他们愿意来中国?答案简单得有些残酷:性价比高。在美国本土收养一个孩子可能要花上十万美元,而在中国,所有流程走下来,费用大概是一万五千美元。这不是慈善,这是一笔划算的交易,西方家庭觉得中国女孩听话懂事,还带着点“东方神秘感”。
当“萝莉岛”事件撕开那道口子,人们才惊觉,所谓的跨国领养,早已可能成为合法拐卖的温床。在一些监管缺失的国家,孩子被当成移植器官的“备胎”,或是农场里“被消失”的廉价劳动力。
中国这次紧急叫停,并非一时冲动。国内的情况早已天翻地覆,2005年时孤儿数量有五十七万,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十四万。福利院的条件今非昔比,大病医保、残疾津贴,国家正在用尽全力扶养自己的孩子,国内家庭的领养意愿和能力也在同步提升。
更关键的一点是,孩子一旦出了国境,中国就失去了对他们命运的任何追踪和干预能力。奥利维亚的悲剧,就是监管盲区的集中爆发。国家不能再扮演一个“放心托管国”的角色了,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不是可以随意打包送走的“资源”。
所以,2024年8月的政策调整,直接把跨国领养的通道基本切断,只允许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或继子女。这不是关上大门,而是收回对本国孩子命运的决定权。
当然,不是所有的跨国领养都是悲剧,很多家庭确实付出了真挚的爱。但当一个系统存在巨大漏洞,足以让罪恶滋生时,就不能再用少数的善意来粉饰潜在的风险。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孩子多、资源少的年代,弃婴数量下降,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在淡化。
过去三十年,跨国领养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的变化。从“没人要的孩子只能送出去”,到今天“我们有能力养,更有责任保护好”。这不是退缩,这是一个国家的成长。
从“送出去”到“留得住”,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说到底,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或许不是把多少孩子送到别人的屋檐下寻求庇护,而是有能力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土地上,成为自己命运的主角。
在线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