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西方媒体持续炒作朝鲜可能从俄罗斯引进苏-34战斗轰炸机的消息,并将其与所谓\"朝鲜出兵援俄\"的传闻捆绑报道,刻意渲染俄朝军事同盟的紧张氛围。据《华尔街日报》等外媒推测,若交易属实,朝鲜很可能获得\"友情价\"优惠。与此同时,俄罗斯军事媒体《沙皇堡》披露了更具体的细节:位于新西伯利亚的航空工厂正在加速生产出口型苏-34M,生产线上的部分机体已喷涂沙漠迷彩,暗示阿尔及利亚可能是首个海外用户,而采用橄榄绿涂装的批次则被猜测将交付朝鲜。虽然俄朝双方尚未正式确认此事,但多方信源的高度一致性表明,这绝非简单的媒体臆测。
倘若朝鲜空军成功列装苏-34,将对东北亚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款脱胎于苏霍伊\"侧卫\"家族的战机拥有独特设计:其标志性的扁平宽大机头内安装有新型火控雷达,并列双座驾驶舱采用钛合金装甲防护,整体气动布局与苏-27系列差异显著,因而获得\"鸭嘴兽\"的昵称。与侧重空优作战的苏-30不同,苏-34专为对地打击优化,机身12个外挂点可灵活配置各类精确制导武器,在叙利亚战场上已展现出色的多任务能力。
展开剩余75%回溯研发历程,苏-34的诞生源于苏联时代的战略需求。上世纪80年代末,老旧的苏-24在阿富汗战场暴露出航电落后、生存性差等缺陷。1986年4月,苏联国防部正式批准代号\"T-10V\"的替代项目,要求新机型必须实现三项突破:具备1.4马赫超低空突防能力、整合新一代光电瞄准系统、采用模块化武器接口。经过七年秘密研发,首架原型机在1993年12月完成首飞,其独特的\"海狸尾\"式尾椎设计有效改善了高速稳定性。2006年首批量产型交付后,苏-34逐步取代图-22M3成为俄军战术航空兵的中坚力量,在近年特别军事行动中执行了超过70%的前线轰炸任务。
从技术参数看,苏-34堪称当代最强战术轰炸机之一。其45吨的最大起飞重量甚至超过部分战略轰炸机,8.4吨的载弹量相当于三架米格-29的总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武器兼容性:除常规的FAB-500航弹和Kh-29导弹外,经过现代化改装的苏-34M可挂载6枚Kh-31P反辐射导弹或2枚\"匕首\"高超音速武器,配合新型SVP-24导航攻击系统,对3000公里外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其机腹特制的装甲油箱使其在1100公里作战半径内无需空中加油,这对缺乏大型加油机的朝鲜空军尤为重要。
与畅销全球的苏-30系列不同,苏-34此前从未出口。俄军现役的180余架苏-34中,约40%已完成M型升级,配备新型数字电传系统和\"希比内\"电子对抗吊舱。尽管俄乌冲突消耗了大量航空装备,但新西伯利亚厂区仍保持年产16架的速度。军事专家分析,若俄方决定出口,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前线补给的情况下,为朝鲜开辟单独生产线。
朝鲜空军现状更凸显苏-34的战术价值。其现役35架米格-29多数为1980年代生产的9.12版本,N019雷达探测距离不足80公里,且缺乏精确对地攻击能力。面对韩军134架F-35A和60架F-15K的压倒性优势,朝方战机升空即可能遭电子压制。苏-34的加入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其NO12雷达具备200公里探测距离,配合R-77-1中距弹可实施超视距拦截,而Kh-38空地导弹的精确打击能力,足以威胁韩国境内的指挥中枢和防空阵地。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苏-34并非万能武器。其增重5吨的装甲防护导致机动性降至6G过载,远低于苏-35的9G标准。在2022年俄乌冲突中,已有19架苏-34因缺乏电子战掩护被击落。朝鲜若想充分发挥其威力,必须同步引进苏-35S构建空中保护网,或考虑搭配歼-10CE形成高低搭配。毕竟在现代战争中,单一武器系统的孤军深入,往往难逃被体系碾压的命运。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