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把积木搭到一半塌了,突然把积木狠狠扫到地上,尖叫着跺脚。妈妈正在洗碗,听到声音走出来:“哭什么哭?搭不好就重新搭,至于吗?” 亮亮哭得更凶了,抓起积木往墙上扔。
后来有次,亮亮的画册被妹妹撕了一页,他眼圈通红正要发作,妈妈蹲下来指着他的胸口说:“是不是觉得特别生气,还有点难过?” 亮亮愣了一下,点点头。“妈妈知道你心疼画册,” 妈妈递给他纸巾,“我们一起试试能不能粘好,要是不行,下次妹妹想翻书,你可以教她轻轻翻。” 那天亮亮没发脾气,还跟妹妹说:“下次要问过我哦。”
1.先接住情绪,再讲道理
孩子哭的时候,别急着说 “别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就像亮亮妈妈后来做的,先说出孩子的感受:“你现在是不是很委屈?” 当孩子觉得 “妈妈懂我”,情绪才会慢慢降下来。
2.帮孩子给情绪起名字
展开剩余44%3岁的孩子会说 “我不舒服”,但说不出 “我很沮丧”。父母可以帮他表达:“玩具被抢走,你是不是很生气?” 时间久了,孩子会学会自己说:“我现在有点烦躁,想先冷静一下。”
3.示范怎么处理情绪
爸爸想发火时,对孩子说:“爸爸现在有点生气,需要去阳台站五分钟。” 妈妈难过时说:“妈妈有点伤心,想靠在你肩膀上待一会儿。” 孩子会模仿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就像学说话一样自然。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里说:“孩子的情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慢慢形成的。” 艺博家庭教育发现,那些能好好处理情绪的孩子,背后都有会 “回应” 的父母 —— 他们不否定孩子的情绪,不强迫孩子 “懂事”,而是陪着孩子一点点学会和情绪相处。
说到底,父母对情绪的态度,就是孩子学习情商的第一堂课。你愿意认真对待他的每一次哭和笑,他才能慢慢学会好好对待自己,也好好对待别人。
发布于:广东省在线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