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口红利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但对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印度今天再想实现工业化,可能历史窗口已经被关闭了。
从市场经济到今天,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几代人踩着时代这股浪潮,十几亿人的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有今天我们所享受到的一切。
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把这称之为国运。
我觉得蛮有道理的。回头看,我国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国运”其实一直都算是不错。一开始是碰到西方崛起的全球殖民化,但我们没有被“肢解”,而是挺了过来。
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我们全都做了非常正确的事情,最后在战胜日本后,还进了联合国五常,而这个五常待遇,对今后我们进入市场经济,也提供了极大的裨益。
1978年,我们对外开放的时候,正好赶上了西方的去工业化和全球化,我国顺势承接了整个西方的制造业,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了自主工业化进程。
回头看,我们几乎每一步都踩对了点。
这就是国运。
国运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乃至对世界局势走向判断的象征。
而未来,可能再也没有一个国家会有我们曾经拥有的国运了。
这么说并不是危言耸听。放眼全球,除了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外,后发国家中能够迎头赶上的实在是不多,而且几乎全部集中在东亚。
看看非洲,看看中南美洲,再看看南亚、中亚,横向对比来看,我们的国运真的相当不错。
为什么未来不会再有国家能够实现我们这样的国运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外部环境变了。
我们对外开放的时候,恰恰碰到了欧美的去工业化和全球化,当时正是全球化浪潮的巅峰时刻,2001年我们加入WTO之后,我们的出口量就在次年迎来了猛涨,反映到GDP上,那段时间我们的GDP增量都是两位数起步的。
也正是在加入WTO之后,我们逐渐成为了世界工厂。
今天很多人提到世界工厂这个词觉得不大气,不够有档次,可在那个年代里,能够让一群村里考不上大学的人出门能够有一份月入几千元的稳定工作,还包吃包住,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要知道,在这之前,考不上大学的人能够干嘛?就只能回家种地务农,继承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而辛苦一年忙到头,最终营收也不过几千元。
而那个时候,出门进厂打螺丝,一个月就有几千元的收入。
世界工厂,源自于我们大量的人口红利,而世界工厂本身,又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两者相辅相成,而出口又为我们赚来了大量的外汇美元,有了这些钱我们进设备、进技术甚至进人才,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可以说,对外开放就是最大的国运;而当时西方的去工业化和全球化,就是我们外部面临的最大国运。
而今天呢?对任何一个后发国家来说,再想复刻我们曾经的成功,已经不太可能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外部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几年,西方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不断崛起,目前美国平均关税税率已经飙升至1934年以来的新高,随着关税税率的不断崛起,这也导致后来者再想靠工业化出口到西方,难度已经直线上升。
而当时我们的成功,是离不开特定的机遇和历史环境的。
第一,当时主要的西方国家都支持我们对外开放;第二,2001年入世后,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097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6.0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突破8000亿美元,跨境电商年均增速超过30%。
我国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出口导向型经济显著拉动了GDP增长。
另外,当时的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反恐,也为我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发展期。这一时期,我国GDP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当时发达国家之所以愿意向我国转移相对低端的制造业,因为这符合它们的产业升级需求。今天,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完整体系,这也导致新兴国家再难找到类似的产业转移空间。
同时,发达国家现在还在推动供应链“近岸化”,加大了对关键技术出口的限制,数字鸿沟、绿色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发展中国家通过传统路径实现工业化的难度大大增加。我国当年通过“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在今天的技术竞争环境下已难以复制。
我国对外开放四十余年的成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运”与自主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的国际环境、全球化浪潮、文化韧性和战略智慧,共同构成了独属于我国的“国运”。
现在,对印度、越南这样的经济体来说,尽管靠着关税摩擦带来了一些红利,但要想复刻我们当年的成功,已经不太可能。
目前越南和印度都面临着来自美国的高额关税,同时还要承诺向美国开放本地市场,当年的国际环境和今天比起来,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在供应链位置的不断强化,这些后发国家,也早已经失去了后发优势。
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未来人口红利对工业化的优势也将大大下滑,对印度这样的经济体来说,人口年轻化,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也丧失了比较优势。
从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3645亿元,到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我国实现了年均7.9%的经济增长奇迹,这份成绩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未来其他经济体要想实现这个成绩,也已经不太可能。
今后或许很难再有国家能复制我国这样的国运,但每个国家仍然可以从我国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在自身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约束下,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但就目前的国际环境而言,他们再想复刻我们当年的经济奇迹,已然不太可能。
end.
在线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